一、学校概况与办学基础能力
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是由上海中锐控股集团投资创办。1998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创办初期名为南洋学院,挂靠江南大学招生和办学,2001年6月,获准正式建院。2002年4月,由教育部规范更名为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招生就业工作、专业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学院秉承“学成致用”的校训,培育形成了“天道酬勤”的校风、“因材施教”的教风。学校不但关心学生学业和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了使毕业生获得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以专业为载体,精心设计了“课程+活动”的校院两级职业素养塑造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为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约2.79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
学校设有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学院、商学院、智能装备与信息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及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近5500人。依托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优势,学校在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上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同频共振,逐步形成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汽车、建筑、航空、会计、机电、学前教育等专业群。目前,学校拥有市级示范(重点)专业7个、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1项、市职业教育国际化重点项目2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学校占地近500亩,建筑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学校建立了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实训中心、航空实训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移动互联网实训中心、会计、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双语幼教实训中心等,建有多媒体教学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标准草坪运动场、体育活动馆、健身房。先后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创新实验基地”、“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先后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广汽本田、精享裕建工集团、中锐地产、吉祥航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京北方、松下冷机、彩晶光电等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行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对接一贯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导向,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建有市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教材2门、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50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改课题立项6项。2014年10月,我校被省教育厅、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授予“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并成为江苏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与校校合作,拓展办学空间,为学生发展提供更高平台。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实施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制相连”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已成功输送1000余名学生赴海外留学,480余人进入硕士以上学历深造;中澳合作项目曾被教育部列为中外合作办学全国调研样板项目。学校与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中华科技大学等达成学术交流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赴台湾高校进行学分互认研修。学校构筑了本科教育平台,与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专本连读、进一步深造的途径。
建校以来,学校以准确的办学定位、贴近市场的办学理念、强烈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表1 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数据表
项 目 |
单位 |
2016年 |
2017年 |
生师比 |
—— |
16.14 |
19.94 |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 |
% |
55.22 |
53.57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
元/生 |
5063.47 |
5067.96 |
生均教学与辅助、行政办公用房及面积 |
M2/生 |
14.54 |
15.95 |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
个/生 |
0.54 |
0.54 |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
Mbps |
1000 |
1000 |
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 |
门 |
488 |
515 |
其中:线上开设课程数 |
门 |
45 |
48 |
二、“双师”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队伍。
1.师资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8人,占总数的20 %;中级职称102人,占总数的52 %;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51人,占总数的26 %;双师素质教师105人,占总数的53.57%。目前,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不断提升,中高级职称比例明显提高,引进了一批具有企业背景的工程师、经济师改善了双师结构。根据需要,外聘了一批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生师比达到合理的要求。专业带头人配齐到位,骨干教师安心,师资队伍稳定,一批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师资结构不断趋于优化,人才强校的基础不断夯实。
2.内培外引,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充实和提高并重”的方式,实施“英才计划”,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外聘了30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形成主要专业有带头人,重点专业群有负责人的基本格局。建立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本年度,学校为9位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教育报销了学费;选派了223人次参加省内外培训,27人到企业挂职锻炼,17人次参加国(境)外培训学习。学校还举办了中青年教师教学研修班,强化教学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通过内培外引,使学校的双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稳中有升。本年度我校共获市厅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取各类奖项23个。
3.师资建设巧“借力”,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特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融聚社会优秀人才,拓展师资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信息库,畅通校内外人才共享通道。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综合实训项目开发与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指导等方面,兼职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下发了《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外聘教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教研室通过强化管理与在岗培训等方式,帮助外聘、兼职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每学期组织对外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测评和考核,做好其动态管理。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秉持“面向市场,按需培养;因材施教,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职业素能培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南洋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对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工作,深入调查企业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岗位核心能力分析,明确培养定位,将“知识型”课程体系转为“理论+技能”课程体系。根据行业标准,明确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把职业素养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素养档案,设定必修学分,作为毕业的要求之一,将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南洋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做到专业设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航空服务专业对接长三角航空港产业区,酒店管理专业紧贴旅游文化城市的发展,移动通信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汽车类专业保持旺盛需求态势,针对国家全面二胎政策,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数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专业方向,明确建设目标,强化优势专业,发展潜力专业,整合传统专业,淘汰弱势专业。2017年我校继续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停招专业5个,新增招生专业1个。
表2专业变动情况表
专业设置数 (不含方向) |
招生专业数 (不含方向) |
新增专业数(不含方向) |
停招专业数(不含方向) |
撤销专业数(不含方向) |
31 |
26 |
1 |
5 |
0 |
开展专业群建设。根据专业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组合、专业追踪产业的原则,学校实施以重点专业为核心带动专业群集群发展的策略,构建起“六大专业群”: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为核心专业的汽车类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专业的机电类专业群;以建筑工程与技术、工程造价为核心专业的建筑类专业群;以会计专业为核心的商贸类专业群;以航空服务、酒店管理为核心专业的航空服务类专业群;以双语幼教为核心专业的学前教育类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建成一批能够彰显本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优势专业(群)。
3.强化课程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继续探索基于工作岗位、业务流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面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观,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有所侧重,突出特色。全面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全面推行课程标准行业化。根据课程性质和作用,引入行业标准,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标准。构建理实一体化、项目任务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建设一批与岗位标准对接的实训课程,实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及能力标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要求整体构建。在核心课程全面建立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公共课根据职业素能培养的需要,进行面向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加强公共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紧密度。
4.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试行分层、分类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和项目化、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鼓励教师从职业素能要求出发,围绕课程整合和教学设计形成不同学习项目和模块单元,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形成以职业素能为导向的新型考核体系,构建过程性评价和任务完成业绩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与举办方中锐教育集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构建利益链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1.建立校企合作的“三个机制”
围绕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的三个机制。一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协同育人。二是合作企业选优机制。合作企业不仅要有规模,更要有质量,企业负责人还要有教育情结。通过与大型优势企业合作,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所需资源,学校向合作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力与智力,通过互利增加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实现校企的长期合作。
【案例】校企深度合作,助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举办者上海中锐集团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形成了高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紧密型的合作。学校选择合作企业时,重视合作企业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职教理念,优先考虑了解职教人才培养规律、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企业领导合作。企业领导的职教理念是处理和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保证教学要求的关键所在,理念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最终结果也不同。如,无锡山明水秀大饭店的总经理亲自过问合作育人事宜,主动为顶岗实习学生开辟了学习室、图书室和运动场所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在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凝聚力,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深化合作,保障实践教学
优选校外实习(训)基地,扩大单个基地实习(训)、就业数量。完善和新建以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为重点的、深度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基地,增加能够批量安排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基地数量。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引入现代服务企业的“六常”管理模式,工科类专业实训基地引进现代生产企业和车间的“5S”管理模式,使实训基地成为样板性的职场,不仅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的场所。
表3校企合作情况表
项目名称 |
数值 |
校外实训基地(个) |
137 |
有合作企业的专业数占专业设置总数比例(%) |
54.84 |
合作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占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比例(%) |
16.03 |
学校为企业培训服务年收入(万元) |
99.32 |
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人天) |
1964 |
【案例】互惠互利,实现企业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双赢
我校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江苏省内数十家4S店合作培训各类岗位技术人员,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学院优先为合作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合作企业与汽车学院共建汽车实训中心,为中心无偿提供整车、发动机、变速器专用检测仪器等贵重教学装备,缓解了学院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在投入上的压力。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和企业是同向而行的双主体,汽车实训中心成为了江苏省高职实训示范基地。
(三)校企合作,开展信息技术应用
学校通过与无锡移动分公司的合作,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投入230万元建立了数字化网络运行平台,引入正方教务管理系统、泛微OA系统和金智学生管理系统等。学校教务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学生管理全部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多媒体教室实行了计算机终控。积极开展校内专业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了48门课程上网。学校还搭建了基于天空教室的课程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登陆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在线备课、授课、批阅作业、问题解答、教学档案上传等,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本年度用于教学的数据总量达123GB。学校还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优化整合,本年度的数据总量达715GB。
此外还对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原有系统进行整合。按计划分批改造与建设新的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系统、校友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
(四)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围绕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的中心目标,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治理能力提升活动。一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发展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围绕学校确立的“质量”、“特色”、“国际”、“效益”四大任务,重点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卓越师资队伍打造、教学质量提升、校企合作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等六项工作,全面积极有序推进内涵建设;三是围绕四大任务,梳理完善学校各项制度规范43个,建立以学校章程为总揽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落实,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四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制度建设。学校行政实行了“四部一办”(校务部、教务部、学务部、后勤部与招生办)管理架构,完成了行政部门中层干部岗位调整及人员配备,确定了各教学单位中层干部的职数与配备,强化例会制度,增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开创学校建设发展新局面。
(五)加大投入,扩充教学资源
1.学校资产状况
学校占地面积近500亩,建筑面积近14万余平方米,全校资产总值5553.08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总值2816.06万元,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194.2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36.02万册,电子图书480GB,纸质中文期刊200种,电子期刊3000种。
2.校内实训基地现状
认真制定和落实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不断建设和拓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汽车、建筑、机电、旅游、商贸等专业实训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新建建筑工程实训中心、移动互联网创新工场、电子商务实训中心、金融管理实训室,扩建汽车实训中心,航空实训中心,改建酒店实训中心、会计手工实训室。确保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建有20个实训室,校内实训场地总建筑面积38894.43平方米,生均7.89平方米,设备总数4033套,生均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值5715元。
3.信息化资源条件
为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和开发虚拟实训项目提供条件支撑,校园内采用楼宇间光纤连接,实现了1000兆主干网、100兆到桌面的建设要求,校内光缆总长约15公里,网络信息点2250个,入网计算机1320台。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区域。
表4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表
基地数 (个) |
校内实训基地 建筑面积(平方米) |
设备总值 (万元) |
设备数 (台套) |
大型设备数 (台套) |
20 |
38894.43 |
2816.06 |
4033 |
77 |
四、学生发展
(一)在校体验
创新高职生思想教育方式,紧密结合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生源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以先进班级、先进人和事为抓手,树立典型,引领学生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及校情校史教育,专业认知与就业岗位教育,安全教育、学习适应性教育等一系列入学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校外社会实践与实习等内容及时发布。
在学生管理上,以生为本,树立“一切有利学生发展”的观念,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通过“三大纪律、五项要求”的落实,进一步推进学校学生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力度,形成优良学风,倾力打造学生成长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生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进行摸底和核实工作,目前尚未发生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的现象。
学校的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正彰显其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素能教育,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以及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通过学校与社会的体验和感悟,正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以其“润物无声”的功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知、情、意、行,陶冶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助推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紧紧围绕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特定节日、时点的教育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三月学雷锋,四月祭扫先烈,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到迎新活动,纪念“一二·九”合唱比赛等;二是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活跃着21个学生社团,学校每年的品牌项目有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活动以及大学生风采节等,活动包括十佳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形象代言人大赛、棋艺大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师生厨艺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汽车模特大赛、摄影展、书法展、武术展演等各种活动及展演,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以“平安示范校”为主线,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宗旨,建立警校联动机制,警务室民警经常到校沟通联系、指导工作。滨湖区交警大队、鼋头渚派出所在开学头两天,举办网络安全严防诈骗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利用讲座、电子屏、宣传栏、横幅、展板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宣传,举办了第五届大学学生安全知识网上答题及片区竞赛活动。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了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范技能,避免和减少了安全问题的发生。针对我校分为两个校区,为保证师生的交通安全,学校组建了一支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园安全管理队伍,每天安排24人次值班,确保师生上下课高峰横穿两校区之间马路的安全。
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建立了“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就业网”,开设有就业新闻、生源信息就业动态、招聘信息、就业政策、求职宝典、就业社区、二级学院导航、毕业生档案查询等板块。就业网与江苏省就业网络联盟实现就业信息有效对接。相关就业新闻事件、政策条款出台、企业招聘信息等能及时发布,经常更新。学校近年来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汇思集团、无锡山明水秀大酒店等众多企业开展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进入订单班学习的学生基本上实现了预就业。学校在苏州、无锡、上海等地与大型企业共同组建了集教学、培训、实习为一体的校外实习基地137个,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地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二)素质教育
1.完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学校着力构建与完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结合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前期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工作基础上,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体现“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素养教育必修环节共计24学分,选修环节根据各专业特点设定特色项目。教务部联合学务部制定《职业素养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分为“基本素养教育活动”和“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两类。“基本素养教育活动”主要由学务部进行项目设计及方案制定、实施工作,“职业素养教育活动”由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项目设计及方案制定、实施工作,"基本素养教育活动"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军事理论课)、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就业指导、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辅导与测评、专题活动、社会实践等;“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包括职业主题活动、职业规范考核、基本礼仪与职业礼仪、企业实践、创业实践等。所有职业素养教育项目须分项目制定《职业素养教育专项活动实施计划及评价方案》。
【案例】 搭建文化实践平台,提高学生职业素能
实践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课外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航空旅游学院积极实践探索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通过课外实践分层分类的教育方式达到思政育人工作由课内向课外逐步过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目标。通过课外实践分层分类教育,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建设;与此同时,通过实践平台,更有效地检验与提升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了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中的“培养勤学笃行,德技双馨、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7年5月,航空旅游学院航空、高铁、酒店、烹艺专业群近150名学生参加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中国无锡直选赛区比赛及新闻发布会。
2.开展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
建立顺畅有效的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运行机制。建立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互相衔接协作的工作机制,促进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建立系统化、模块化、普及化、学分化的“四化”运作机制。教务、学务、基础课部协同构建思政与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四大平台”,拓宽各部门与二级学院协同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有效途径,提升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的层次与实效。
3.开展社团活动
充分发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特定节日、时点的教育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如知味文学社团建立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好的文学作品,以正能量影响周围的同学,也带动了更多的同学多读书、读好书。我校社团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微视觉社团的作品获得网易影视普罗米修斯计划入围奖,武术协会获得无锡市双节棍交流赛男子单棍冠军、亚军、男子双棍亚军等多个奖项。“南洋剧社”、“蓝调摄影”等社团组织荣获无锡市大中专院校“十佳学生社团”。
4.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
为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长效开展,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三月雷锋月,青协组织成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蓝天公益,分别参加七彩课堂和梦想家园两个志愿者活动。以“关注社会公益,播下爱的种子”为主题,共同帮助社区的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以及教她们扣绳游戏。志愿者细心又耐心的一步接一步,一遍又一遍的教他(她)们,充分体现出志愿者的爱心以及耐心。五公里竞走大赛和心理户外活动大赛以及职业技能大赛和十佳歌手大赛等,青年志愿者积极配合学校职能部门或二级学院做好各项工作。
(三)职业发展
1.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特点构建分层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由实践课、单项技能实训课组成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由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或专业岗位训练课程组成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由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创业创新训练计划等课程组成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平台。同时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通过工学交替班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利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学校秉承“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强化技能、知行合一”的竞赛宗旨,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涵盖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允许学生跨学院跨专业参加竞赛项目,参加的学生有2138人。学校编写了“竞赛项目指南”,供学生选报时参考。项目设置对接课程设置,分为通用职业能力竞赛、专项职业技能竞赛和综合职业技能竞赛。很多竞赛项目与企业联办,引入企业或行业评价标准,竞赛项目实行申报立项制的动态管理办法,每年分春、秋两季举行,全年竞赛项目控制在72个左右,适时评选优秀竞赛项目。目前已成功举办10届技能大赛,竞赛规则透明,程序规范,评判公正,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 以实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我校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对学生培养坚持服务社会,将真实的社会服务项目引入教育教学。如为无锡市穆桂英食品有限公司设计的形象海报《快马加鞭篇》在第二届无锡市文化创意大赛和《品牌无锡》无锡特色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该作品获得政府和企业的一致好评。该两项赛事,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十分重视,共优选了16件作品参加了大赛,由于组织得力,获得了无锡市政府颁发的第二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组织工作促进奖。
2.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获得一张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是必要的毕业条件。2017年毕业生获证率为96.2%。
我校毕业生获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工获证比率达到13.7%,去除部分专业没有对应国家相关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特殊性,如旅游等专业目前只能获得从业资格证书。我校将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继续把毕业生获得高级工及以上等级证书作为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与毕业条件挂钩,彰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特征。
(四)就业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思路,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来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学校通过建设专业化的就业队伍、建立常态化的就业指导、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构建立体化就业信息平台、完善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为特色搭建就业服务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高位稳定,居全省高校前列,超过教育部规定的年终就业率,达到90%的评估优秀标准,部分专业三个月后的薪酬有所提高。
1.月收入
学校通过对2017届毕业生调查表“第一次就业转为正式员工时,你每月的转正工资是(元/月)”该问题的分析,了解到21.26% 的学生薪金在 1400-2500元之间,有 37.16%的学生薪金在 2500-3500 元之间,41.58%的学生薪金在3500元以上,较 2016 年的毕业生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但总体表现正常。
图1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月收入水平分析图
2.就业率
从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式统计中发现,实际就业情况总体得到了提高,学生签约2017年达到85.27%连续三年走高。每年专接本、专转本学生都有所下降,2017年降至11.42%。出国学生数量比2016年略有上升。2017年无灵活就业的学生,在此次统计中有26名同学有自主创业。2017年待分毕业生再创新低,综合体现我院就业情况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就业相关度
毕业生就业相关度情况,2017年有65.66%的毕业生就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较2016年的88.31%略有下降。仅有34.34%的毕业生表示专业不对口,其主要原因主要在就业时的心态变化,很多学生时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部分学生在取得一点的工作经验后再去寻找到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部分学生则在参加工作后慢慢适应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
图2毕业生就业相关度情况分析图
数据来源: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
4.就业去向
在全体就业毕业生中,除去未就业、暂不能毕业、出国、升学的566名学生外,有1667有实际工作单位,其中涉及毕业生最多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总就业的29.09%,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偏向现代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为主,这与我院以人才培养方向相吻合。
在1667名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除去13名应征入伍学生不能提供工作单位所在地外,大部分就业学生选在留在长三角地区,这与学院招生区域及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也有少数同学选择了西北部地区就业。
表52017届就业毕业生工作地区统计表
就业省份 |
人数 |
就业省份 |
人数 |
北京市 |
5 |
山东省 |
4 |
河北省 |
3 |
湖北省 |
3 |
辽宁省 |
2 |
广东省 |
6 |
上海市 |
96 |
海南省 |
2 |
江苏省 |
1361 |
四川省 |
2 |
浙江省 |
146 |
云南省 |
1 |
安徽省 |
17 |
陕西省 |
1 |
河南省 |
3 |
甘肃省 |
2 |
学校生源主要来自江苏省,有1893人,苏南363人与苏北1530人,其生源比例1.9:8.1。而在落实就业单位时选择苏南企业1047人,落实苏北企业314人,其分布比例7.7:2.3。这也说明学院为广大学生不光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还为提供了留在苏南就业的机会。
表62017届毕业生江苏就业地区统计表
江苏地域 |
就业城市 |
人数 |
苏南地区 |
江苏省南京市 |
79 |
江苏省无锡市 |
592 |
江苏省常州市 |
33 |
江苏省苏州市 |
303 |
江苏省镇江市 |
40 |
小计 |
1047 |
苏北地区 |
江苏省徐州市 |
37 |
江苏省南通市 |
14 |
|
江苏省连云港市 |
72 |
江苏省淮安市 |
33 |
江苏省盐城市 |
52 |
江苏省扬州市 |
30 |
江苏省泰州市 |
29 |
江苏省宿迁市 |
47 |
小计 |
314 |
合计 |
1361 |
数据来源: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
(五)创业创新
1.认真做好创业培训工作
学校有计划的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市创业就业培训活动,并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SYB创业指导师、“模拟公司创业培训指导师”、“领航者创业培训指导师”等证书,有效地提升了创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每年组织新生开展职业倾向测评,结合测评结果,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全校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校与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合作,开展“领航者”创业培训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有275名学员参加培训并获得证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业大赛,在2017年度无锡市教育局主办的第三届无锡市大中专院校创业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2.积极开展创新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为抓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教师带领下,形成了以教学、模拟、创新为途径,利用学校实训室,无锡市大师工作室进行实践锻炼,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自主性,自己动手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我校共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28个立项,大部分已结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7年,我校有22项创新项目获得省教育厅立项。同时积极开展学生的创新训练和科技创新大赛,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和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
表7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表
序号 |
指 标 |
单位 |
2016年 |
2017年 |
1 |
就业率 |
% |
96.83 |
98.48 |
2 |
自主创业比例 |
% |
0.43 |
1.34 |
3 |
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 |
% |
12.00 |
7.30 |
五、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结构日趋合理
学校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等适
时进行专业调整。以无锡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契机,对接产业调整专业设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确立了以现有专业(群)为基础,向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专业(群)格局。“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设6-8个适应社会需求、发展有潜力的专业(群),打造10个左右的骨干专业,控制专业总数,增强招生专业
实力,促进专业群中专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布局,使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不断增强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培训成效明显
我校社会培训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社会、企业人员在职培训,行业、企业和政府组织的各类考试培训服务、社会企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三类,由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和二级学院负责运行与管理。
学校充分利用世界领先企业认可的行业培训资源,与无锡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建立汽车专业技能鉴定站,开展对外专项服务和培训。作为学校举办方中锐教育集团技术研发和技术培训孵化基地,辐射中锐教育集团的30余家合作院校,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合作院校约192名教师到我校进行短期汽车技术培训。我校还成立了“汽车训练营”,为合作院校的特色班学生提供培训。学校与上海大众共建基础培训基地,专门为上海大众江苏经销商员工开展基础课程培训,成为企业内训师培训摇篮。学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3054人次以上。
学校建立无锡南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机构,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为主体,以培训基地与考点为两翼的格局。学校自主开展鉴定的职业技能工种10个,年均进行1080人次的各类技能鉴定。
(三)科技研发、服务有突破
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及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
2016—2017学年度获市厅级及以上纵向课题立项11项,获得资助经费21.5万元;完成横向项目3项,到账经费14万元,获得授权专利2件(零突破)。
(四)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本学年度制、修订了《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办法》与《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6份文件,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更加科学规范。认真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研究与结题工作,本年度课题立项、结题数均高于往年。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数字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精细化科研服务。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培训。围绕教师的三种能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开展了“论文写作与发表”、“专利写作与申报”、“课题构思与申报”,以及“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与结题”等专项培训。学校在今年的经费预算中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业务、科研奖励与科研资助等费用,为科研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表9服务贡献表
序号 |
指 标 |
单位 |
2016年 |
2017年 |
1 |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
|
4635 |
4927 |
毕业生人数(合计) |
人 |
1811 |
1927 |
其中:就业人数(合计) |
人 |
1745 |
1892 |
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下四类都填,总和不受100%约束): |
—— |
—— |
—— |
A类:自主创业人数 |
人 |
2 |
26 |
B类:留在当地就业人数 |
人 |
470 |
592 |
C类: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 |
人 |
1398 |
1513 |
D类: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 |
人 |
21 |
27 |
2 |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
万元 |
0.5 |
14 |
3 |
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 |
万元 |
25.7 |
21.5 |
4 |
技术交易到款额 |
万元 |
—— |
—— |
5 |
非学历培训到款额 |
万元 |
32 |
99.32 |
主要办学经费来源:其它(√) |
六、挑战与展望
(一)挑 战
1.专业发展不平衡
随着社会生源总量的逐渐减少,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对民办高职院校影响非常大。从2017年我校各专业招生数可以看到,专业的招生数少于计划数的专业达到22个,只有9个专业招生数达到了计划数,其原因是学校专业建设以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发展,使得非重点专业与重点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使非重点专业能够分享重点建设专业的红利,做好非重点专业的建设是学校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
2.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学校实行了大部制改革,将学校所有的行政部门整合成“四部一办”,即校务部、教务部、学务部、后勤部与招生办,教育质量监控办公室合并到了校务部,如何进一步厘清工作职责,制订合理的工作流程,实现学校行政、教学工作与各教学单位的有效衔接,实现学校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简捷高效。
3.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学校的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仍显不足,成果不够显著。各专业之间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平衡,有的成效不太明显。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各教学单位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学校应进一步增加科研经费支持力度。
(二)展 望
1.科学规划专业结构
提高产业契合度,明确专业服务域。针对省市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服务产业、倍增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特别是无锡市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现代旅游业、物联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产业政策,为满足无锡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找准就业岗位,明确各专业特定服务域,凸显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形成特色与优势。结合学校办学条件,进行专业规模和结构调整,构建6—8个专业群,专业规模达到30个左右;调整工科类专业培养方向和服务域,以生产制造岗位为辅,以技术服务岗位为主,进一步优化工文并存、以文为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2.建立顺畅有效质量监控体系
在学校现有的“四部一办”管理架构下,进一步明确质控、教学管理与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责,制订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互相衔接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由教育评估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生家长、毕业生、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督导、教师、在校学生等组成的对教育教学多主体监控评价体系。建立行业、企业、毕业生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系统。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督导在学校内涵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3.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学校建立体制机制,提高科研成效。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建立“行企校”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多方参与教科研及服务社会的“三方联动”的多元体制。完善以学校投入为主、二级学院配套、项目负责人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互利多赢,纵向课题研究与“四技”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相结合,注重应用性研究与成果转化,形成校企共同立项、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四维推进”的长效机制。构建“3411”科研、服务社会运作方式,采取“三个结合”(专业+行业+企业)、“四个明确”(一个专业、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与一个项目)、“一一对接”(一师一企),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寻找课题,开展研究,做好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